ICAP
ANA荧光模型-细胞核荧光染色模式
代码 荧光模式 同义词 描述
AC-1
均质型 (Nuclear homogeneous)
弥散(Diffuse)

细胞核呈现均匀荧光,根据细胞基质的不同,部分核仁有荧光。分裂期细胞(中期,后期和末期)浓缩染色体呈均匀、透明的荧光,且亮度更强。

AC-2
致密细颗粒型 (Nuclear dense fine speckled)
(None)

间期细胞核呈现大小不一、荧光强度不同、分布不均的颗粒,且这些颗粒在某些区域排列密集,而在其他的区域则较为稀疏 (典型的特征)。分裂中期板区呈现强颗粒荧光,并有明显的粗颗粒核型。

AC-3
着丝点型 (Centromere)
着丝粒(Kinetochore)

间期细胞呈现离散型的粗荧光颗粒(40-80/细胞),分裂期细胞的中间位置出现带状的浓缩点状荧光。

AC-4
细颗粒型 (Nuclear fine speckled)
细颗粒(fine granular)

细胞核呈现细颗粒样荧光,部分核仁阳性,分裂期细胞 (中期,后期和末期) 浓缩染色体阴性。例如抗SS-A/Ro, 抗SS-B/La。

AC-5
粗颗粒型 (Nuclear large/coarse speckled)
剪接体/核基质(spliceosome/nuclear matrix)

细胞核呈粗颗粒样荧光,核仁部分阳性。分裂期细胞(中期,后期和末期)浓缩染色体阴性。如: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

AC-6
核多点型 (Multiple nuclear dots)
6-20个核点,NSpl,PML小体(6-20 nuclear dots, NSpI, PML bodies)

出现清晰可数的点状荧光(通常6-20个),例如SP-100。

AC-7
核少点型 (Few nuclear dots)
1至6个核点,螺旋小体,卡哈尓体(1 to 6 nuclear dots, coiled body, Cajal bodies)

出现清晰可数的点状荧光(大多有1-6个核点),也称为螺旋小体和卡哈尔体。例如抗p80螺旋蛋白。

AC-8
核仁均质型 (Homogeneous nucleolar)
(None)

核仁呈现弥散荧光,有丝分裂中期板阴性。例如抗-PM-Scl,抗-Th/To。

AC-9
核仁斑片型 (Clumpy nucleolar)
(None)

核仁和卡哈尔体呈不规则荧光,分裂期细胞表现为染色体周围的环状荧光。如:抗纤维蛋白抗体。

AC-10
核仁颗粒型 (Punctate nucleolar)
核仁斑点状(nucleolar speckled)

间期细胞核仁产生密集、清晰的颗粒状荧光,分裂中期细胞胞浆内最多可见5对明亮的核仁组成体(NOR),分裂期细胞胞浆可呈现微弱荧光。例如抗NOR-90抗体,抗RNA聚合酶I抗体。

AC-11
光滑核膜型 (Smooth nuclear envelope )
核边缘,核膜,膜状(nuclear rim, nuclear membrane, membranous)

细胞核呈现均匀荧光,核周增强;分裂中期和后期细胞的染色体阴性;临近细胞相触部位荧光增强。例如抗板层素B抗体。

AC-12
点状核膜型 (Punctate nuclear envelope)
核膜孔(Nuclear membrane pores)

间期细胞核膜呈现颗粒状荧光,临近细胞相触部位的荧光增强。分裂中期和后期细胞的染色体阴性。例如抗gp210抗体。

AC-13
PCNA型样 (PCNA-like)
(none)

呈现形态多样的颗粒状荧光,且颗粒大小和亮度不一;在G1期,部分间期细胞阴性,但在S期则有较强的荧光。此外,在S晚期和G2早期的细胞可呈现零星颗粒荧光,核仁偶有荧光,分裂期细胞阴性。

AC-14
着丝点F样型 (CENP-F-like)
MSA-3, NSp-II(MSA-3, NSp-II)

核斑点染色程度有显着差异,G2期染色最强,G1期最弱或无染色。着丝粒体在前中期和分裂中期细胞内呈阳性,展现出多颗排列整齐但小而微弱的色点。前中期细胞多数呈现微弱的核被膜染色。有些血清样本在分裂后期和末期的子细胞分裂中区环 (即中间体,茎体) 则有强烈染色。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有广泛染色。

AC-29
Topo I 型 (DNA topoisomerase I (topo I)-like)
Scl-70-样, Scl-86, DNA Topo I(Scl-70-like, Scl-86, DNA Topo I)

Topo I -样核型可能包含5种亚细胞区域的染色: 1)分裂间期细胞核呈现细颗粒(AC-4)荧光。 2)有丝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呈现细颗粒样的增强荧光。根据血清稀释度的不同,有丝分裂期的染色体可能表现为均质型荧光。 3)有丝分裂期细胞中与浓缩染色体相关的核仁组织区域(NOR)呈现强染色。这种NOR染色可能被明亮的染色体染色所掩盖,因为NORs并不总是在同一聚焦层面上(见下图)。 4)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期)的细胞胞浆有较弱的荧光染色,呈现为从细胞核向胞浆扩散的微弱的网状结构;一般而言,当血清滴定至较高稀释比例时,可以观察到相对明显的细胞质染色。分裂间期细胞可呈现多种核仁染色,表现为核点型或核周型。核仁染色并不是这种核型的普遍特征。 在大多数商业化的HEp-2细胞片中已观察到包含这5种要素的复合染色模式,但是在不同的品牌中,每种要素的表现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同时检测到全部5种染色模式可能是一个挑战,尤其当只使用一种血清稀释度(如有丝分裂期染色体增强染色会掩盖NOR)或在许多半自动化体系中往往只在一个聚焦面上拍摄图像(如在分裂间期的细胞核中,NOR或胞浆染色不在同一聚焦面)。实用建议,在HEp-2载片进行常规筛查表现为AC-29核型时传统显微镜的设置:如果在常规检查中观察到上述1)和2)的特征提示AC-29,下一步则应该在分裂期的染色体上从不同的聚焦层面寻找3)阳性的NOR染色。接下来,应该评估是否存在4)细胞浆染色及最后评估是否有5)核仁染色。在一些HEp-2载片中,核仁染色仅在载片的边缘区域可见。

参考文献: Dellavance A, Gallindo C, Soares MG, da Silva NP, Mortara RA, Andrade LE. Redefining the Scl-70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pattern: autoantibodies to DNA topoisomerase I yield a specific compound immunofluorescence pattern. Rheumatology (Oxford). 2009;48:632-7. Andrade LEC, Klotz W, Herold M, Conrad K, Ronnelid J, Fritzler MJ, von Muhlen CA, Satoh M, Damoiseaux J, de Melo Cruvinel W, Chan EK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antinuclear antibody

 
 

Copyright @ ICAP - 2019 Online since 19 May 2015